“五化”并举 全面推进“技能中国行动”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强调要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稳就业、增收入、促消费和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需求进一步加剧,提升全民技能、构建技能社会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在国家层面提出建设“技能中国”,对技能人才开发作出了系统性制度措施安排,给技能人才发展带来重大“利好”。
启动实施技能中国行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回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需要的务实选择。全面推进“技能中国行动”,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为主要任务,协同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鼓励政策和技术手段创新,切实提高技能人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是有序推进技能人才社会化评价。人才评价是人才开发和管理的“指挥棒”。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近年来人社部门着力推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向用人主体放权,取得较大进展。2020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支持企业大力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通知》,允许企业自主确定评价范围、自主设置职业技能岗位等级、自主开发评价标准规范、自主运用评价方法、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这一改革很好地解决了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后技能人才评价载体缺失的问题。在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监督管理。要用好用足“以赛促评”机制,发挥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在人才评价中的引领作用。
二是积极鼓励产教、校企、政社融合化培养培训模式创新。技能培训,一方面是做增量,另一方面是对存量劳动力的二次开发。当前,技能人才培训突出问题是效度不高,其根源在于供给与需求两端匹配尚不到位。“技能中国行动”方案提出,构建以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为主要供给,以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要载体,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创新培训为主要形式的组织实施体系。这是对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作出的总体谋划。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质量,关键在于推进人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例如,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就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产教、校企、政社融合提供了非常好的模式创新,一方面,“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有助于“稳就业”“保就业”;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培训方式,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缓解“招工难”,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新招录员工的人岗适配性。
三是持续完善多元化的技能人才激励体系。要想“马儿跑得快”,就得让“马儿吃够草”。技能人才激励不足是导致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内生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技能中国行动”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新增技能人才达到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从收入待遇、职业发展、社会地位等方面加强全方位、多元化的激励,破解技能人才“成长的烦恼”。以人社部门正在大力推动的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为例,这一改革让技能人才真切地看到“技能成才”更广阔的空间,为促进人才队伍双向交流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此次方案进一步在人才落户、表彰评选、事业单位招录、中长期激励等长期掣肘技能人才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上予以突破,例如提出推动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提高高技能人才在各级各类表彰和荣誉评选中的名额分配比例。这些都给一线技术工人释放出明确的信号——每一位勤学苦钻的技能人才,都有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机会和通道。
四是系统构建平台化的技能人才发展生态。相比其他高层次人才,当前技能人才培训、就业创业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相对薄弱。本次“技能中国行动”方案就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世界技能大赛综合训练基地、世界技能大赛研究中心、世界技能大赛研修中心、世界技能博物馆、世界技能能力建设中心等载体平台建设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划和部署,较好地兼顾了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与技能人才的特殊性。下一步工作中,各地可结合自身产业特点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的实际需要选定重点,整合人社、教育、农业、工信、科技等多部门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点的技能人才发展综合性平台,破解“小而散”问题。尤其是要注重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更好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评价中的示范作用。此外,还要积极推动各类平台和载体资源的开放共享,比如利用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博物馆等开展技能教育,在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活动中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五是集成开发技能人才数字化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