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咨询电话17787100018
企业职工免费培训
企业职工免费培训
当前位置: 首页 >> 相关知识
  • 捏脊疗法常用胸腹部穴位知识培训

    时间:2022-10-06关注:875

      (1)天突

      【部位】在胸骨上窝正中。

      【操作】取患儿坐位;一手扶患儿头侧,另手中指端按或揉,称为按天突或揉天突。一般操作10-30次。

      【功效】降逆平喘、理气化痰、止呕。

      【主治】痰壅气急、咳喘胸闷、恶心呕吐等证。

      【临床应用】由于气机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致痰喘、呕吐多与推揉腹中、揉中脘、运内八卦等合用。若用中指端微屈向下、向里按,动作宜快,可使之吐。

      (2)膻中

      【部位】在胸骨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正当两乳之间。

      【操作】取患儿仰卧位或坐位,以两拇指端白穴中向两旁推至乳头,称为推膻中;用中指端揉之,称为揉膻中。推、揉各50-100次。

      【功效】宽胸理气、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胸闷、痰鸣咳嗽、吐逆等证。

      【临床应用】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本穴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吐逆、痰喘咳嗽均有效。治疗呕吐,噎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等合用;治疗喘咳常与推肺经、揉肺俞等合用;治疗痰吐不利常与揉天突、按揉丰隆等合用。

      (3)乳旁

      【部位】乳外旁开0.2寸。

      【操作】两手四指扶患儿之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位上揉之,称揉乳旁。揉30-50次。

      【功效】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证。

      【临床应用】揉乳旁与揉乳根均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临床上多两穴配用,以食、中两指间同时操作。

      (4)乳根

      【部位】乳下0.2寸。

      【操作】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肋,再以两拇指于穴位上揉之,称揉乳根。揉30-50次。

      【功效】宣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咳喘、胸闷、痰鸣等证。

      【临床应用】见乳旁穴。

      (5)中脘

      【部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操作】用掌根按揉之,称揉中脘;用食、中指端白喉往下推至中脘或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称为推中脘,又称推胃脘;用掌心或四指摩之,称摩中脘。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和中、降逆止呕。

      【主治】腹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证。

      【临床应用】推中脘自上而下操作,有降胃气作用,主治呕吐恶心;白下而上操作,有涌吐作用。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等合用。

      (6)腹

      【部位】在腹部

      【操作】取患儿仰卧或坐位;用两拇指端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面或四指摩之,称摩腹。分推100-200次;摩腹3—5分钟。

      【功效】分推腹阴阳可降逆止呕、和胃消食;摩腹可健脾止泻、通便。

      【主治】伤食呕吐、恶心、腹胀、便秘、泻泄等证。

      【临床应用】顺时针摩腹(自右下腹向上向左方向)为泻,逆时针(自左下腹向上向右方向)为补,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

      (7)胁肋

      【部位】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操作】取患儿坐位;两手掌从患儿两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为搓摩胁肋。搓摩50-100次。

      【功效】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主治】胸闷、腹胀、食积、痰喘气急、疳积、胁痛、肝脾肿大等证。

      【临床应用】搓摩胁肋,性开而降,对小儿由于食积、痰壅、气逆所致的胸闷、腹胀等有效。若肝脾肿大,则须久久搓摩,非一日之功,但对中气下陷,肾不纳气者宜慎用。

      (8)天枢

      【部位】肚脐旁开2寸。

      【操作】取患儿仰卧位:用食、中指端按揉之,称揉天枢。一般操作50-100次。

      【功效】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主治】腹泻、便秘、腹胀、腹痛、食积不化等证。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呕吐、食积、腹胀、大便秘结等证。临床上,天枢与脐同时操作时,可以中指按脐、食指与无名指各按两侧天枢穴同时揉动。

      (9)脐(神阙)

      【部位】肚脐。

      【操作】用中指端揉之,称揉脐。用掌或指摩之,称摩脐,揉100-300次,摩3-5分钟。

      【功效】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主治】腹泻、便秘、腹痛、疳积等症。

      【临床应用】临床上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常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10)丹田

      【部位】在小腹部脐下2.5寸。

      【操作】取患儿仰卧位,用掌摩之,称摩丹田;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丹田;用指端按之,称按丹田。摩2-3分钟;揉100-300次,按0.5-l分钟。

      【功效】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主治】小腹胀痛、癃闭、小便短赤、遗尿、脱肛、便秘、疝气等证。

      【临床应用】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证,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揉丹田对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上常与推箕门、清小肠等合用。

      (11)肚角

      【部位】脐下2寸(右门)旁开2寸大筋。

      【操作】仰卧位取穴;用拇、食、中三指向深入拿之,称拿肚角,同时向偏内上方做一推一拉一紧一松的轻微动作为一次;用拇指或中指端按之,称按肚角。拿、按各3-5次。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消滞止痛。

      【主治】受寒、伤食引起的腹痛、腹泻等证。

      【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效果更好。本法刺激较强,一般拿3—5次即可,不可拿得时间太长。为防止息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推毕,再拿此穴。

    来源声明:本文章系云南良才职业培训学校编辑原创或采编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部分(包含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以上就是关于“捏脊疗法常用胸腹部穴位知识培训”的全部介绍,如果需要详细了解相关课程,咨询电话:17787100018(点击电话拨打)
    首页 QQ 电话17787100018 微信 报名